高爾的全球暖化戰爭

一場地球保衛戰正在美國國內進行。

電影院正在上演史上賣座第三名的政治性紀錄片—前兩名是麥克摩爾的華氏九一一和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這部電影的名稱是「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導演是熱門影集「24」的導演古根漢(David Guggenheim),主角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題是關於全球暖化。這本電影的同名書則高掛在各書店櫥窗。

是的,這是一部關於全球暖化問題的電影,但並不是一部Discovery式的紀錄片。電影內容主要是高爾的演講和他的多媒體投影片。聽起來很無聊嗎?不,由於簡報投影片內容十分精彩(包括許多影片甚至動畫),和他頗具魅力的演講,使得電影相當生動。

電影的緣起是一個好萊塢著名的製作人兼環保人士,看到高爾為了電影「明天過後」所做的一場演講後,大為震動,因此在紐約和洛杉磯幫高爾另外組織了幾場演講。然後她想到,如果要讓更多人看,不如拍成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和書並未論及許多關於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問題細節,而只是基本介紹。例如影片指出人類史上最炎熱的二十一年中有二十年是發生在過去二十五年,而去(2005)年則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其結果是,越來越多北極熊瀕臨淹死—因為北極的冰山不斷融化中—和國王企鵝的數量正迅速減少。當然,受到威脅 的不只是住在兩極的可愛動物,還有人類。溫度日益上升海洋造成更多威脅力強大的颱風、更乾燥的土地影響農作物收成,以及原本只在赤道地區出現的疾病會往南 北蔓延等等問題,都對人類生存帶來新的危機。

除了這些事實,這部電影最強大的力量在於高爾讓這個問題成為一個當代人類所面臨最迫切的道德問題。他也在影片中批評了石油財團如何透過遊說和資助一些研究 來扭曲全球暖化的資訊,並抨擊布希政府拒絕簽訂京都協議書。演講之外,電影中也有不少感性畫面是高爾如何長期致力於環保的議題,和他如何從總統大選失敗中 站起來。

的確,這部片子呈現的是一個新的高爾。從在哈佛唸書時,高爾就跟他的一個老師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1980年,他在國會舉行了溫室效應議題的第一次國 會聽證會,1992年他出版一本書「平衡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ance),成為暢銷書。不過,在當年的選舉中,代表共和黨的老布希總統嘲笑和柯林頓搭檔競選總統的高爾是「臭氧人」,並說如果柯林頓和高爾當選, 他們的環保政策會影響美國經濟,讓大家沒工作。由於被抹黑為環保極端主義者,所以高爾在那次總統大選中並未強調這個議題。進了白宮擔任副總統之後,他對這 個議題著墨也不多;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協助擬定京都議定書,雖然柯林頓政府並未把這個議定書送到參議院。兩千年和小布希競爭總統時,他也並未以環保議題為 主軸。

高爾敗給布希後—-高爾獲得較多普選票,但小布希卻在爭議中獲得稍多的選舉人票—–先後在大學兼課,與太太合寫書,擔任蘋果電腦的董事會成員和 Google資深顧問,還創立了以年輕人為訴求的有線互動電視網。不過,他最關切的還是全球暖化問題,花了很大心力在全球各地演講。弔詭的是,他在卸任公 職後所做的努力,似乎遠比在公職時期更有效、更能喚起人們對地球暖化的關注。

現在,他不但要把這部電影和書的全部收益都捐給一個推動關注氣候變遷的組織,更要把電影當做運動的一環,將舉辦訓練營,讓更多人可以使用他這套豐富的演講材料,並讓這些種子到更多地方傳遞訊息

不要以為這些議題看似中立,不會有人反對。高爾在電影中曾提到,人們一直沒有對全球暖化問題提出有效行動,主要是因為某些利益集團刻意扭曲資訊,讓人們以 為暖化問題並非真的由人類活動所造成,以及散佈訊息說解決全球暖化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後者就是讓高爾在1992年被老布希批評的理由。

這部電影都剛好證實這兩點。因為對石油業來說,高爾的電影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展開強烈反擊,而現在的布希政權更和石油利益關係密切,所以也發動保守派媒體反撲。

著名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用封面故事批駁電影中的事實,福斯電視網則直接質問:「高爾的地球暖化電影會不會傷害經濟?」一個美國智庫「競爭企業研究中心」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 更推出兩支六十秒的電視廣告,抨擊這部電影。這個機構一向主張地球並未因石油和煤炭燃燒而有嚴重的暖化問題,甚至說地球遭到暖化的威脅就好比說地球遭到外 星人攻擊一樣可笑。不過,他們最大的金主正是艾克索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廣告推出後,也有科學家出來指控廣告扭曲他們的研究成果。

事實上,九零年代前科學研究成果的確沒有具體結論;但現在,根據美國「科學雜誌」調查,1993年到2003年的九百多篇學術論文,沒有一篇質疑地球暖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美聯社也詢問數十名科學家這部電影所呈現的科學事實是否正確,結果都得到絕對的肯定。

現在,在高爾每場演講後的發問時間,觀眾第一個問的問題都是:你是否會出來競選?如今,已有不少民主黨支持者希望他在2008年出來競選,左翼網站 Alternet的讀者更票選他是在2008年最適合代表民主黨參選的人,是因為在這個時刻很少有一個民主黨政治人物可以為信念而戰—-凱瑞和希拉蕊 都在許多議題上搖擺不定。而當他在電影最後說,在對抗地球暖化的戰爭中,最缺乏的就是政治決心時,或許他也在暗示人們如果真的認為這個問題迫切,那麼應該 選擇最適當的領導人。

目前,這部電影的賣座遠超過預期,不只在所謂民主黨地盤的紐約和舊金山等地賣座良好,甚至在以共和黨為主的地區也都有不錯成績,成為史上最賣座的環保紀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提供了政治、社會議題和大眾文化結合的新典範。在有了成功的大眾文化的推波助瀾後,當然還是得回到政治領域的政策制訂和社會領域的草根組織工作,這場地球保衛戰才可能朝向勝利之路。

(本文刊登於新新聞週報10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