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所引發的歷史興趣

拖了一段時間,終於把色戒看了,卻看了「乾淨版」的,所以別期望我會描述那些露骨的場面。

也不知道到底是電檢局的問題,還是這是李安的手法,總覺得一些情節轉得太快,真的是可以表現出「突然」的感覺。例如電影最後易先生突然衝下樓跳入轎車這一段,別說那珠寶商人感到驚愕,連我都反應不過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把這一段突然的暴發動作減掉,表面上前後的情節根本是很柔的一段,當然雖說很柔,但確實是很不安的一段。

我想,這應該是李安慣常使用的手法,每次在電影結局前,都來一段「爆發」,就好像臥虎藏龍中,九尾狐狸向李慕白暗算那場戲,突然的來,就突然的結束,然後就是讓觀眾內心感到不知所措、無助!

綠巨人是如此,冰風暴也是如此。

但李安其他作品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因為不是還未欣賞,就是觀賞的日子已經有好幾個年頭,忘了。

色戒引起我更大興趣的,是電影中的時代背景,就是所謂的「汪精衛政權」時期。

在張愛玲原著小說中的「刺易案」,是取材自現實歷史中的「刺丁案」。而李安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竟然成了僅有描述汪精衛政權的電影!

一般人聽到「汪精衛」這個名字,都會直覺地和賣國賊、漢奸這些字眼扯上關係。但就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發現中國近代史上,原名汪兆銘的汪精衛,其實是個重要的人物。後來因為和日本合作,加上國、共兩黨所給予的極度負面的評價,因此被戴上了漢奸的帽子,而且許多歷史資料的避重就輕,導致漢奸、賣國賊這個字眼就和他連在一起,但是究竟他做了什麼事情,而讓我們都知道汪精衛這一號人物,卻少有人瞭解其生平?

我記得之前學校中的民國歷史課本中,好像都只帶過「汪精衛在日本扶持下展開偽政」這樣子的幾句話而已!而為什麼汪精衛展開偽政?是因為權力慾望而賣國?仰或是行一著險棋--他知道當時的中國沒辦法和日本硬碰硬,所以走了一條不成功便成仁的路,在南京政權時期,逐步收復了在政權領域內的日本、法國和英國的租界,如果最後可以和平手段復興中國,那汪精衛就會被後人稱頌,反之則成為漢奸!有人說這與句踐的臥薪嚐膽而復國相當。

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寫汪精衛的事蹟,純粹是個人看完色戒之後被引發的興趣,進而挖掘了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瞭解一下,有興趣的,可以到維基百科閱讀。

至於汪精衛是不是漢奸,大可不必急於下定論,自己多多閱讀相關事蹟,正面、反面的材料都多看,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別把學校的課本帶著進棺材,學校教材一般只為方便老師教導而簡化許多的。

參考資料:

張愛玲短篇小說《色‧戒》全文

《張愛玲<色‧戒>》:學者還原”刺丁案”

汪精衛-維基百科Wikipedia